找到相关内容6439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印度佛教瑜伽学之纲要

    开创大乘瑜伽行派。  从无著开始创立瑜伽学,到玄奘大师将瑜伽唯识学较为完整地传入我国,中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:一是无著时代的瑜伽学,教典方面以《瑜伽师地论》为代表;二是世亲稍后的唯识学,教典以《唯识三十论》为代表;三是玄奘、窥基时代的唯识学,教典以《成唯识论》为代表。在瑜伽唯识学发展的三阶段中,本文侧重探讨无著时代瑜伽学的教学内容。无著瑜伽学的典籍以《瑜伽师地论》为代表,而《显扬圣教论》是《瑜伽师...

    如吉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25839496.html
  • 瑜伽行派汉传典籍目录

    瑜伽行派汉传典籍目录目录者乃治学之津梁,凡欲研究一领域,必需弄清楚该领域的文献之内容、源流、传承,此为必作之基础功夫。本目录依据大正藏(瑜伽部(T30,31),论集部(T32),论疏部(T42,43,44),诸宗部(T45)),囊括藏中所收录所有瑜伽行派之论著及其注疏,不含经臧(如《解深密经》、《楞迦经》等)。又,西藏所传瑜伽行派经典有中土所不传者,本目录也未能涵盖。    (瑜伽师地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3649688.html
  • 论大乘瑜伽止观的修习

    差别。  大乘瑜伽止观,是大乘瑜伽师所证的殊胜法门,不仅与外道、小乘有天渊之别,与其他大乘止观亦有所不同。《解深密经.分别瑜伽品第六》曰:“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:“世尊,菩萨何依何住,于大乘中修奢摩他,毗鉢舍那?””佛告慈氏菩萨曰:“善男子,当知菩萨法假安立,及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为依为住,于大乘中修奢摩他,毗鉢舍那。(1)《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一》也说:“当知此中,由随顺教,有众多故,毗鉢舍...

    释高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4147978.html
  • 瑜伽行派概说(1)

    (一)释名义   瑜伽者,即相应义,观行义。与三性唯识了义圣教中道正理相应而观行,以无分别智,证人、法二无我所显真如,破烦恼与所知二障,圆成无上正等正觉,故名瑜伽行派。   若按所对应化根机来分,瑜伽行派属大乘佛学,用以接引五种姓中之如来种姓与不定种姓者;五种姓谓阐提种姓、声闻种姓、缘觉种姓、如来种姓、不定种姓。阐提种姓为断善根、大欲者;不能亲证真如而入圣流,更不可能成佛;可成就人天善法。声闻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5047869.html
  • 瑜伽行派之二谛说

    瑜伽行派之二谛说   蔡伯郎   文化大学哲研所   华梵大学 第四次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( 2000.05 ) 页129-143   华梵大学哲学系, [台湾 台北]  --------...,在《般若经》乃至龙树的二谛思想中,对于胜义谛是都是以否定性的言辞来表现,因此是“说一即不得”,然而以《解深密经》为始,所发展出来的瑜伽行派却是基于“唯识”以及三性的立场,对于胜义谛采取肯定式的说明。...

    蔡伯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53746164.html
  • 瑜伽菩萨戒之护僧制问题

    瑜伽菩萨戒里,有八处提到为了维护僧制,虽然行持与戒相相反,但开许为不犯戒。这八处分别是第三条不敬同法戒、第四条不往应供戒、第七条弃舍恶人戒、第三十三条不为助伴戒、第三十八条不施财物戒、第三十九条...。就摄律仪戒而言,僧制是声闻律仪,是别解脱律仪,而瑜伽菩萨戒本中明确提到,“律仪戒者,谓诸菩萨所受七众别解脱律仪”,因此,维护僧制,其实就是维护摄律仪戒,自然不会与摄律仪戒相违背。就摄善法戒而言,《摄...

    耀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31953344.html
  • 玄奘和中观、瑜伽学派

    玄奘和中观、瑜伽学派  秦凤岗  有些学者认为,玄奘法师的工作,是把印度大乘佛教中的瑜伽学派原封不动地照搬到了中国,缺乏创造性。这种说法,是不公正的。在我们看来,玄奘融会贯通大、小乘佛教以及大乘中的中观、瑜伽学派,就是一大创造,这一创造,无论在印度佛教史上还是在中国佛教史上,都是空前的。他从而把两国的佛教分别推人了二个鼎盛时期。这篇短文,主要就玄奘与中观、瑜伽学派的关系,谈谈对这一问题之看法。 ...

    秦凤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94569563.html
  • 瑜伽行派早期之有无说

    瑜伽行派早期之有无说   周贵华   “有无”是指一切法或者说一切事物的体性之有与无,即在存在意义上的真实与虚妄。佛教主张通过把握真理而获得涅槃,因此,对有无乃至一切法相之辨明与证悟,是佛教的基本诉求之一。特别是到了大乘佛教,从解脱中心论转到了菩提中心论上,更以这方面为其教法安立的基础与根本。从大乘佛教的阶段发展看,中观行派与瑜伽行派展示出不同的特色。中观行派偏重在对...

    周贵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93474009.html
  • 瑜伽密教志(佛祖统纪)

    。是以洁齐三业精明轨仪。诵专数言课充亿万。积月累岁而用成无间。重精叠思而始获一感。维兹瑜伽五部之教。一切行果。广大悉备。而于护国救世尤为至要。斯盖佛道显仁藏用。所以御外务而回不信也。撰瑜伽密教志(梵语瑜伽,此云相应,谓一切乘境行果所有诸法皆相应也)   国师金刚智。西土人。亲传龙智阿阇梨法。唐开元七年抵南海广州以闻。诏入见。馆大慈恩寺。夏旱诏祷雨。结坛图七俱胝像。约像开目即雨。阅三日像目果开。有...

    宋 释志磬 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60957649.html
  • 瑜伽禅修的意义与方法

    瑜伽禅修的意义与方法 【禅修的意义】(以瑜伽术语言之则属王瑜伽的修行模式)  禅法或者说是禅定瑜伽的真理至深极广,其中最能使吾人受益者,莫如止观法门。《小止观》云:「止乃伏结之初门,观是断惑之正要;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,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。」所谓「止」是止心不动,「观」是使心念清明。在因中修习止观,在果上则能成就定慧。是故《圆觉经》云:「无碍清净慧,皆依禅定生。」由此可知止观的重要性。  瑜伽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71053536.html